環衛科技網10月12日從安徽省生態環境廳獲悉,《安徽省“無廢城市”建設行動方案》已于近日正式印發,方案提出,要以合肥、馬鞍山、銅陵國家級“無廢城市”示范建設為引領,全省域推進“無廢城市”建設,行程“示范引領、以點帶面、整體推進”的建設格局。到2027年,全省固體廢物產生強度明顯下降,綜合利用水平顯著提升,無害化處置能力有效保障,“無廢理念”得到廣泛認同,固體廢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明顯完善和提升。
方案提出以下七大主要任務:
(一)強化頂層設計引領,建立健全固體廢物環境管理制度和監管體系
持續完善固體廢物環境管理制度。修訂《安徽省實施(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辦法》,推動將“無廢城市”建設納入地方性法規。推動落實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拓寬固體廢物管理信息渠道。落實長三角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聯防聯治實施方案,建立危險廢物跨省轉移利用“白名單”制度,優化危險廢物跨省轉移管理。
持續加強固體廢物監管體系建設。強化固體廢物信息互通,探索跨部門、跨領域數據共享,形成全省"一盤棋”監管格局,指導督促各市按《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信息發布指南》規范發布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信息。完善危險廢物聯防聯控機制,進一步強化部門間信息共享、聯動執法監管。
科學建立指標體系。從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保障能力、群眾獲得感等5個方面研究制定省級“無廢城市”建設指標體系,各市在編制實施方案時,要在我省“無廢城市”建設指標體系的框架基礎上,結合本市產業特點和固體廢物產生、利用處置情況,研究制定適合本市的指標體系。
(二)加快工業綠色低碳發展,推動工業固體廢物源頭減量、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置
大力推動工業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到2027年,累計培育綠色工廠700家、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30個、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50家。支持礦山開采企業通過并下充填回填等技術從源頭減少尾礦產生,大力推進綠色勘查和綠色開采,推進綠色礦山、“無廢礦區”建設,到2027年,全省大中型生產礦山中綠色礦山占比達40%。
持續提升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水平。以煤矸石、粉煤灰、工業副產石膏、冶煉廢渣、尾礦等固體廢物為重點推動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鼓勵因地制宜建設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擴大在生態修復、綠色建材等領域利用規模。深入推進寧國經濟技術開發區、渦陽縣等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基地示范創建。
規范貯存和處置環節環境管理。以廢鹽等難利用化工渣為重點,加強貯存和處置環節環境管理,推動建設符合國家標準的貯存設施,實現安全分類存放。火電項目應優先考慮粉煤灰等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統籌兼顧粉煤灰等應急暫存能力。推動利用水泥密、燃煤鍋爐等協同處置固體廢物。
(三)促進農業綠色低碳發展,提升農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水平
提升農業廢棄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水平。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扎實推進化學農藥、化肥減量化行動,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加快有機肥替代化肥步伐。加快建設省級秸稈綜合利用現代環保產業示范園區,鼓勵利用秸稈生產聚乳酸、環保板材等新產品,實現高附加值利用。推動農作物秸稈、畜離糞污等農業廢棄物高效綜合利用。促進肉牛產業綠色健康發展,配備與設計生產能力、糞污收集處理利用方式相匹配的設施設備,暢通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最后一公里”。到2027年,全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不低于95%、畜離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
加強廢舊農用物資回收渠道建設。建立完善廢舊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體系。引導種植大戶、農用物資企業、廢舊物資回收企業等相關責任主體主動參與回收,支持鄉鎮集中回收設施的建設。到2027年,農膜回收率超過85%、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率超過85%,地膜殘留量實現負增長。
(四)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動生活源固體廢物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
踐行綠色生活方式,促進源頭減量。培育綠色消費理念,推進“光盤行動”,統籌建設節約型機關、綠色學校、無廢醫院、無廢社區、無廢景區等“無廢細胞”。強化源頭減量,推動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鼓勵公眾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支持快遞企業開展可循環快遞包裝規模化應用試點示范,提升循環中轉袋(箱)應用比例。到2027年,快遞綠色包裝使用率達95%。
規范生活垃圾分類回收處理。實施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專項行動,深入推進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建立完善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體系。到2027年,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40%。優化廚余垃圾處理工藝,提升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能力,著力解決好堆肥、沼液、沼渣等產品在農業、林業生產中應用的“梗阻”問題,持續加強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建設,鞏固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成果,在確保安全運行和達標排放的前提下,支持生活垃圾焚燒設施協同處置中藥藥渣、廢紡織品、造紙印刷業廢物、廢塑料、污泥等一般固體廢物。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與資源化利用,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到2027年,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
促進廢舊物資循環利用。統籌布局廢舊物資循環利用相關設施,保障用地需求,規范建設“交投點、中轉站、分揀中心”等設施及二手商品交易市場、廢舊物資利用等項目,統籌推進生活垃圾收運與廢舊物資回收“兩網融合”。促進廢舊物資資源化利用和協同處置。推動再生資源綜合利用產業規范發展,持續完善廢舊家電回收利用體系,推進光伏組件、風電機葉片等新型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鼓勵家電生產企業開展回收目標責任制行動。加強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到2027年,創建一批省級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產業基地。完善鄉村回收網絡推動城鄉廢舊物資回收處理體系一體化發展。
(五)加強全過程管理,推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
加強建筑垃圾全過程監管。推動各市制定建筑垃圾污染環境防治工作規劃。合理設置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和消納處置設施。實施建筑垃圾管理專項整治,開展存量建筑垃圾治理。
推廣綠色建筑,促進建筑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加快推進綠色建材推廣應用,推動建筑材料循環利用。以政府投資工程、重點工程、市政公用工程等為重點,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提高綠色建筑比例。強化企業源頭減量主體責任,將減量化措施費用納入工程概算。構建建筑垃圾回收利用體系,對建筑垃圾實行分類收集、分類存放、分類處置。培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行業骨干企業,在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中優先應用建筑垃圾再生產品。到2027年,全省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100%,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40%以上,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52%。
(六)強化監管和利用處置能力,健全危險廢物風險管控機制
提升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強化危險廢物規范化環境管理評估,有力提升危險廢物監管、利用處置和環境風險防范能力。持續推進小微企業危險廢物收集試點工作。鼓勵危險廢物集中處置企業在工業園區直接設立危險廢物收集、貯存、轉運中心。持續開展廢鉛蓄電池集中收集和跨區域轉運制度試點工作。在環境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實現產生量大或回收利用經濟價值高等特定類別危險廢物“點對點”定向利用許可證豁免管理。到2027年底,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能力(不含醫療廢物)不低于160萬噸/年。
健全醫療廢物收集轉運處置體系。加快補齊醫療廢物收集、轉運、處置短板,建設符合標準要求的醫療廢物收集轉運、處置設施,實現醫療廢物收集轉運處置體系全覆蓋。建立平戰結合的醫療廢物應急處置體系,確保醫療廢物全收集、全處理,到2027年,實現全省醫療廢物處置能力不低于8.2萬噸/年,醫療衛生機構可回收物回收率達到100%,醫療廢物收集處置體系覆蓋率達到100%。
(七)加強體系建設,提升建設“無廢城市”保障能力
完善固體廢物環境管理技術標準體系。鼓勵以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為重點,加強固體廢物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先進工藝技術、裝備的推廣應用。鼓勵開展固體廢物領域綠色低碳技術攻關,探索廢氣、廢水、固體廢物一體化協同治理解決方案。支持引導龍頭企業參與固體廢物資源化、無害化技術標準與規范制定。
建立健全固體廢物環境管理市場體系。優化市場營商環境,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參與“無廢城市”建設。拓寬資金投入渠道,加大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等對“無廢城市”建設的支持力度。強化財稅政策支持落實有利于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的稅收、價格、收費政策。探索建立生活垃圾分類計價、計量收費制度。按照合理盈利原則,探索建立以鄉鎮、村、企業或經紀人為主體的秸稈收集儲存體系。